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壮观的长城、巍峨秀丽的太行,亘古至今,辉煌灿烂。它们无疑是世界级资源、国家级品牌、民族性符号,足以令三晋儿女为之自豪。
然而,交通不畅、路况不佳、联络不通,也曾一度让游客望而却步,致使黄河、长城、太行沿线的许多优质文旅资源长期“养在深闺”。
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位于黄河乾坤湾景区旁,曾经深藏大山鲜为人知,唯一通往外界的,是一条被当地人称作“鼻梁路”、两侧全是陡坡的小路。
“封闭、贫穷、落后,是奇奇里村长期以来的标签。”阁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郭若桥至今忘不了2015年任职奇奇里村“第一书记”,第一次进村就被困在泥里的情景。当天,是乡亲们一锹锹土,一次次手推肩扛,才把他从烂泥坑里“救”了出来。
如今的奇奇里村,通上了旅游公路,“鼻梁路”变成了柏油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共享单车进驻的贫困村、全国第一个“摄影家影像村”。去年建成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乾坤湾试验段,更是将奇奇里村与周边景区紧密相连。闭塞的小山村迎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公路,已然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脱贫路、小康路、振兴路。
布局全省文旅发展“一盘棋”
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资源,2018年以来,我省高标准规划设计并实施了“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今年10月15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首批建成路段投入运行。
启用仪式在沁水县举行。当地将旅游公路、旅游驿站、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旅游公路沿线的村镇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从沁水县城坐车到柳氏民居道路难行,至少要花1个半小时的时间,如今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景区。”沁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国忠告诉记者,旅游公路的建成为景区带去了人气与财气。与此同时,一些公路沿线的村庄搞起了客栈、民宿、农家乐等,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全省深入挖掘“地上”资源,高起点大手笔谋划文旅产业,从转型发展上下足功夫,全力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业要发展,交通是关键。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覆盖全省11市的117个县(市、区),规划建设总里程达1.3万余公里。计划用10年时间,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连接线成网的“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未来山西,174个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726个非A级旅游资源将被连通与覆盖。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聘请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规划单位,以‘快旅慢游深体验’‘交旅融合’等先进的现代旅游交通理念为导向,编制了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纲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闫晨曦表示,这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旅游公路专项规划,具有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环境友好型的鲜明特点。
旅游公路不仅颜值高,而且“内涵”丰富。不同于一般公路,旅游公路在主体系统之外,还配套建设了慢行、景观、服务和信息四大系统,如人行步道、骑行道、观景台、驿站、停车场等,大大提升了其综合服务功能。
“旅游公路在国内尚属新兴业态,可学习借鉴的建设管理经验很少。我们是边摸索边推进,抓制度建设、抓设计质量、抓技术指导、抓过程监督、抓示范引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建立了一种政府主导、行业监管、部门联动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闫晨曦表示。
自2018年全面实施以来,全省旅游公路建设高歌猛进、快马加鞭。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开工2928公里,建成1774公里,完成投资186.6亿元。
特别是建成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碛口段、临汾乾坤湾段、运城永济段和芮城段,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大同左云段,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中左权段、晋城陵川段和沁水段,太原自行车赛道等9个“城景通、景景通”示范段,为全省旅游公路建设树立了标杆。
打造绿色生态环保风景线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是促进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省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更将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动。
把旅游公路打造成高质量之路、绿色之路、景观之路,全省各地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了建设施工当中,处处体现设计“匠心”,让旅游公路变成了“公路旅游”。
今年4月底,全长136公里的太原西山旅游公路自行车赛道建成通车,它贯穿南北,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将西山地区49处县级以上人文景观和17个城郊森林公园连为一体,并辐射周边100余处观光景点。
这条作为2019年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道的公路,因拥有一段约6公里的彩色路面而成为“网红公路”,引来好评如潮。据统计,比赛期间共有75万人次到访此路。如今,每逢周末,有数万名市民游客在此休闲健身。
“从前期设计到建设运行,我们将环境友好理念贯穿始终。”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智弘表示,为保护生态环境,在设计上尽量避免大拆、大填、大挖,防止对山体环境造成破坏,如玉泉山招财洞、狼坡一线天、天龙山三层环形高架桥等;同时,注重生态修复,采取挂网、喷浆等多种手段,治理了50余处地质灾害,全线栽植各种花草树木面积超过87.7万平方米;在环境美化方面,则铺设了6万多平方米的彩色路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设计景观,因地制宜布设了20多处大型雕塑和彩绘等。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施工单位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晋南公司则通过推广工业固废利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绿色与施工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使气化炉渣在旅游公路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固废利用项目技术负责人申铁军与科研团队一起刻苦钻研,开发出了一系列炉渣路面基层施工关键技术。一项项技术创新攻关的成果,被广泛应用到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施工建设当中。
不仅如此,施工单位还着力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党支部建到了工程一线,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相融合。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全线,实现了11个项目党组织全覆盖。同时,党建工作还延伸到了施工班组,做到了在桥墩上、隧道口开党小组会,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各党支部、党小组扎根项目建设一线,为有力推动工程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激活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旅游公路通了,好酒不再怕巷子深,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像珍珠一般被串了起来。
“以前进村的道路狭窄,一直是制约洞头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今年,晋城市用3个月时间给我们修了一条旅游公路。”晋城市城区洞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新立说,自从道路方便了,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年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3个月即建成通车的洞头村旅游公路,使这个小村庄驶上了脱贫致富“快车道”。现已建成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试验段,有效连通了晋祠、中华傅山园、碛口古镇、鹳雀楼、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A级及以上景区38个、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91个,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沿线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11月8日,山西正式成为全国第八家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公路的建设,无疑为山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洞头村所在的晋城市,已经在全省率先形成了“城际、城市、城乡、镇村、旅游”五级公交运营体系,实现了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零换乘”。城乡居民的出行、出游更加方便快捷。
“要想富,先修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大多是我省太行、吕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永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却拥有黄河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渡口古村落遗址等诸多优质旅游资源。
不能抱着“金饭碗”过穷日子。永和县阁底乡借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构建全域旅游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村民们放下了羊鞭,吃起了‘旅游饭’。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和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郭若桥不无自豪地说。
同样处于黄河岸边的临县碛口古镇,得益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试验段的建设,举办了吕梁文学季碛口分会场、第四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等,景区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黄河沿岸的红枣产业有了新出路。碛口古镇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人,带动了沿线12个贫困村4万人增收。
在有着“长城文化博物馆”之称的大同市,境内长城绵延493公里,分布于全市10个县区的85个乡镇,充满浓郁的边塞风情。该市正在建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天镇至左云段,项目建成后,将连通天镇、阳高、新荣、左云4个县区,串联起数十个旅游景点和产业扶贫基地,形成四通八达、外畅内达的全域旅游公路网。
革命老区左权县则将首届“左权民歌会·2019年国际民歌赛”的开幕式开到了旅游公路旁,一下子声名鹊起,国内主流媒体网站点击量突破5.6亿次。近两年,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超25%。
旅游公路网的形成,还串联起了该县特色产业经济廊带,辐射连通96个生态庄园、1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产业园区,推动了中药材、核桃、杂粮、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了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
放眼如今的三晋大地,一幅路畅景明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一条条旅游公路正化作一道道自然风景线、生态富民线、人文历史线,串联起一处处城乡美景,打造了一个个美丽乡村,打通了乡村脱贫振兴的“毛细血管”……旅游公路建设,无疑是激活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已然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记者 刘瑞强) 免责声明
@ "本网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网络”的文章、资料、资讯等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请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不承担读者由此产生的相关损失。 |